热烈庆祝金沙js9线路中心科技成立25周年系列专题报道 黄志桂教授的科研创新之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932年,黄志桂教授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就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来到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当老师。“我想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劳动人民造福,为祖国富强尽力”,这是毕业离开象牙塔步入纷繁社会时黄志桂的奋斗目标。 黄志桂从任教开始,多次被评为省、市劳动模范、先进科技工作者;获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奖;首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曾任四川省委、省政府,重庆市委、市政府科技顾问团成员、重庆市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西南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在教书育人、保护环境、发展绿色农牧业、保障食品安全和人民安康等领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 1973年,农药厂生产1吨乐果(农药)约需7吨原料,以甲基中性油为主的约6吨含磷废水需排入江河,严重危害下游人民的健康。他利用暑期冒着自身受害而带着学生完成了乐果生产废液甲基中性油的综合利用工艺的研究,变废为宝,年创利润百万元以上,又保护了嘉陵江和长江下游人民的身体健康。 1974年,川东天然气矿区泄出的凝析油,多次发生伤害人畜事件;黄志桂获知后便不顾自身安危亲去矿区取样回校,放弃暑假休息,艰辛地完成天然气凝析油脱硫工艺研究,解决了天然气凝析油威胁人们安全的问题。 1978年帮助长寿县建成了炼油厂,把剧毒的凝析油变成了当时珍缺的汽油,年获利约150万元,使当时一个已面临倒闭的长寿县砂砖厂焕发青春,全体工人解脱了失业的困境。 1988年时,造纸厂的废水严重污染江河,黄志桂完成了用造纸厂废碱液合成木质素粘合剂,再与禾杆粉(或锯木屑粉)制成硬质纤维板,且经过四川省教委组织专家的鉴定,产品达一级硬质纤维板的标准。解决了长期被人们戏称为“江面浮白鹅”的严重污染问题。 “常人只图化学化工带来的眼前利益,而忽略了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黄志桂教授从1972年世界环境会议开始,便深知化学科学对环境的利弊,时时都把保护环境,保人类健康放在首位。1986年,他成立了西南地区第一所环境化学研究所,兼任所长,陆续完成了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的多项技术研究,各项目都先后获得国家教委、四川省政府、重庆市政府等授予的重大科技成果奖等不同的奖励。 这一阶段,黄志桂教授教书育人,也不断积累、充实自己,同时他心系祖国、心系人民,想用自己毕生所学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大贡献。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一历史性时刻很快就会到来了……